載食油膠樽釋出塑化劑 消委會總幹事教揀安全油樽
發布時間: 2017/07/18 14:15
最後更新: 2017/07/18 14:16
消委會測試市面60款食油,發現41款含干擾內分泌的塑化劑、9款含致癌物苯並[a]芘、46款含基因致癌物環氧丙醇,食油安全引起全城關注。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提醒,不少市民習慣將食油分裝在小瓶子,方便煮食時使用,但其實載油樽不可亂用,例如PVC膠樽與食油出,容易釋出塑化劑,增加健康風險。
更多消委會報道【按此即睇】
黃鳳嫺今早(18日)出席電台節目時指,有消費者習慣會將大瓶油分裝,尤其是購買5公升大瓶裝食油的用家,分裝在小瓶子可避免佔用煮食空間,但她提醒不應將食油隨便分裝在膠類器皿。她指出,PP膠一般比較穩固,適合裝油或油類食品,但其他膠如PVC,接觸食油容易將塑化劑釋放在油中。
她建議載油器皿最好的三大物料是玻璃、陶瓷或不銹鋼,但需留意不應讓陽光直接照射,亦不應裝得太滿,否則食油觸碰到膠質瓶蓋都會容易變質。
黃鳳嫺又提醒市民,避免翻用食油,因食油經過高溫加熱,會構成致癌物質,同時破壞當中營養,而且在貯存的環境不乾淨,會令食油出現衞生問題。
她指出食油有不同煙點,消費者可以參考包裝上的建議使用溫度,180度至200度為低溫食油,適用於製作沙律或其他低溫煮食;220度至230度為高溫,適合煎炸等的烹調方法。若果用低煙點食油作高溫加熱,會破壞當中營養。
【延伸閱讀】不要塑化劑和致癌物 消委會檢測10款較安全的食油
她又建議,應選擇含低量飽和脂肪酸的食油,如棕櫚油飽和脂肪酸比較高,則需避免。
調查發現60款食油當中,有42款含污染物「氯丙二醇」(3-MCPD),46款檢出基因致癌物環氧丙醇(Glycidol)。黃鳳嫺指,「氯丙二醇」已被世衞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評為第2A組致癌物,多個有樣本已超過上限,而含量最高的樣本每公斤含6800微克,以歐盟最高容許攝入量計算,每日不可多於8匙,亞洲標準更不可多過2匙,市民應多加留意。
另外黃鳳嫺指出,有廠商已經主動將有問題食油下架,同時讓消費者可以慿單據退貨,亦有廠商表示會關注食油配方和精煉程序問題。
香港食用油進出口商總會表示國際上未有對氯丙二醇和環氧丙醇相關法例規管,有些測試樣本中含量亦比較低,未必身體對構成太大影響。